(速新闻记者 倪家乐)历史的车轮碾过战争的余痕,时代的曙光映照在医疗事业的复苏之路上。从1956年到2002年,医院在岁月长河中历经淬炼,在百废待兴中扎根生长,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这近半个世纪的历程,既是一家医院的奋斗史,也是中国基层医疗事业在探索中突破、在担当中升华的缩影。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1956年,宿迁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正式更名为宿迁县人民医院,此时医院已汇聚60余名精干职工,并设立了内科、外科、产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化验科、麻醉科、手术室、药房等多个专业科室。医院还新增了1台X光机,并获得了中共宿迁县委赠送的1辆急救车,为紧急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1998年医院急诊科救护车出诊急救
至1957年,宿迁县人民医院职工队伍逐渐壮大至100余人,床位也增加至80张。在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医院扩建了二层病房楼及会堂,进一步改善了医疗基础设施条件。1959年,医院成功开展上腹部手术,并以医院为核心成立宿迁县医学科学研究所,科室设置更加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展开剩余84%此外,宿迁县人民医院积极动员全院职工,对多项手术疗法和医疗器械进行优化改进,如疝气手术的改良、自制输液定时报警器、X光机角度改良等。同时,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治疗肺炎、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胃炎等疾病,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1959年,医院早期检验室(今检验科)人员合影
1960年前后,宿迁县马陵医院改为宿迁县人民医院二部。1962年,宿迁县人民医院拥有职工139名,正规床位增至150张,并配备了万能手术床、无影灯、超声波治疗机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援外医疗,彰显责任担当
1963年,宿迁县人民医院职工人数达161人,全院病床总数增至180张,新设了肠道门诊、药物蒸汽疗法室、细菌检验室等科室,增加了骨科牵引床、牙科轻便治疗台及部分理疗器械等先进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医院全年门诊量77110人次,住院治疗3307人次,床位周转率20.6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73人次。外科开展了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断半臂再植等手术,五官科开展了左侧上颌骨全摘除术、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等手术,妇产科开展了子宫全切术,眼科开展了白内障摘除术。
1968年,宿迁县人民医院经历了人员调整,部分人员被分配至农村公社卫生院,同时病床数减少至90张,但医院始终坚守初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1972年11月,宿迁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医师侯永兴由省卫生厅派遣参加中国援桑医疗队第4队,远赴桑给巴尔提供医疗援助,展现了中国医护人员的国际担当。
1975年8月,随着医学教育的恢复,宿迁县人民医院承担起培训“赤脚医生”的重任,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共培训了60名学员,为基层医疗队伍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1976年,来自宿迁县人民医院的章淑莉被选拔为江苏省第7批支援非洲医疗队的一员。年底,章淑莉与全省抽调的20人从北京乘坐飞机抵达坦桑尼亚。
章淑莉回忆道,援非工作的经历,不仅是她人生当中的一笔精神财富,更让她明白医者无国界,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只有用爱心和责任心去行使医生的职责,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才能代表国家彰显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尽管出发前已做足心理准备,但是当地医疗条件的落后程度仍超乎章淑莉的想象。面对恶劣的环境,章淑莉秉持医者仁心和对援外工作的责任心,迅速适应环境并全身心投入工作,以精湛医术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
章淑莉回忆,一次,坦桑尼亚副总统患阑尾炎需要手术,向中国援外医疗队求助。章淑莉临危受命,以精准的麻醉技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最终,在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章淑莉等中国医生的医术令当地民众由衷钦佩。
宿迁市人民医院诞生,开启新篇章
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县级宿迁市,医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名为宿迁市人民医院。至1990年,医院职工人数增至400人,设有290张病床,并配备了门诊楼、外科楼、制剂楼、宿舍楼、老干部病房楼等设施。医院内部机构设置更加完善,涵盖了医教股、人秘股、总务股以及多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此外,医院购置了救护车和一系列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内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高达95%,外科也能开展多类复杂手术,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生的希望。
日本产富士能88型电子胃镜、肠镜(1996年)
1991年,宿迁市人民医院床位增加至324张,外科也细分为两个病区,医疗服务更加精细化。1992年11月7日,由省卫生厅工程师设计的宿迁市人民医院总体规划图顺利完成,为医院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1993年2月23日,医院外科医生吴宏、朱裕成成功实施“颈椎管减压术”,填补了宿迁市外科手术的空白。同年,高压氧舱也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救治能力。
1993年11月,宿迁市人民医院成立骨科病区,这是医院第一个“独立”出来的科室。作为骨科病区的主治医师,朱裕成回忆道:“那一年,我们骨科有了病区,有了42张床位,手术量也开始增长,骨科所有医护人员都充满了干劲。”
1994年1月5日,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为徐州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平台。1996年,随着地级宿迁市的设立,医院成为市属单位,并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及宿迁市卫教研、医疗业务技术指导中心。同年,医院通过了淮阴市爱婴医院的验收,为全市母婴健康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年,医院广泛开展交锁髓内钉固定技术,首例断指再植获得成功,还能常规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等高难度手术,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更多可能。
血球计数仪快速、准确提供数据(1996年)
1997年,宿迁市人民医院门诊量21.5万人次,住院病人7342人,医院全年总收入达2500万元。医院积极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达38项,并投入使用21台大型医疗设备,为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不仅如此,医院首次为一髂骨恶性肿瘤病人实施半骨盆切除术(1/4手术)获得成功,开展的带血管髂骨瓣游离移植技术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骨不连获得成功,使无法行走的病人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此技术获得1998年度“宿迁市科技进步奖”。
1998年,宿迁市人民医院占地面积扩大至5.2万平方米,门诊量22.1万人次,急诊量4.9万人次,手术9656次,床位342张,床位使用率达87.9%,有效满足了患者的就医需求。
新建外科大楼(今内科楼)(2000年)
进入2000年,宿迁市人民医院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拥有300张床位的外科大楼。外科完成二级分科,分设7个专业组,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同时,医院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鼓励职工提高学历水平和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此外,医院还分设了两个门诊部,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2002年,宿迁市人民医院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选送了27名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并外聘了6名外地专家来院工作。这一年,医院在医疗技术和设备更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和新项目,购置了一系列先进医疗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带来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体验。
从1956年到2002年,宿迁市人民医院在时代洪流中完成了精彩的蜕变。医院以基础设施迭代为基石,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养为血脉,不仅实现了自身从弱到强的跨越,更以援外医疗、基层帮扶等实践,书写了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答卷。这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史,终将成为医院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发布于:江苏省百川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